头部高度
banner
时间:2017-11-16
分享到:

葛鸿辉,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,上海核工院副总工程师,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,一直从事土建领域的技术工作。主持国家重大专项cap1400示范工程土建专业设计及技术攻关,攻克了抗飞机撞击、大型结构模块化技术、钢安全壳极限承载能力等关键技术难关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并获多项专利授权,荣获核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、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、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、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等荣誉。

葛鸿辉1.jpg

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土建公用设施所,有一个“鲁班”。他已经审核或者将要审核的设计文件常常堆满办公室,从不敷衍放过任何一份,废寝忘食;他恪守着一名结构工程师的职业操守,服务专业,服务生产,致力于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。他,就是上海核工院副总工程师葛鸿辉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葛鸿辉从事核电事业近30年,在核电土建、厂房布置及抗震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而他却总说,经验是过去的成绩,我们团队若要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,千万不能固守于自己的经验,唯有不断创新,才有活力,才有未来。

在西屋技转期间,他带领团队一方面抓紧时间学习技术,另一方面,他一再强调“尽信屋不如无屋”,不能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西屋的框框里,否则,便是“一直在学习,永远没超越”,中国技术人员要有志气和远见,去探索更先进的行业技术。

炳华董事长曾在院年度工作会议上,总结了我院的四个核心技术,其中有两个是土建领域的——“软土地基”和“飞机撞击”。早在技转开始之初,葛鸿辉便带领结构创新团队的同事们,研究施工快捷、力学性能优越的土建结构模块,探索软土地基上的核岛结构分析技术、拓展标准设计的厂址适宜性,创造性地进行核岛基底隔震技术的研究、提升标准设计的抗震水平。

正因为他这种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的远见卓识,率领团队冲破了西屋的技术封锁,自主地开展课题研究,成功获得了多项专利成果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

葛鸿辉常说,应有尊重科学的态度、敢于创新的勇气、自我反省的能力、乐于奉献的胸怀,当新时代的“鲁班”。他眼中的“鲁班精神”,是“规矩,勤奋传承;工具,巧妙创新。”所谓规矩,即职业操守、专业精神,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标准,永远要坚守。所谓工具,即科研的平台,时代在进步,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也要与时俱进,不断跟上并且引领学科的进步的潮流。

葛鸿辉工作踏实、学风严谨,善于培养指导年轻技术人员。作为土建领域总负责人,每天需要他处理的各种事项将他的日程安排挤得满满当当。但是他仍然尽可能多地投入时间深入到一线,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商量项目进度安排、讨论技术重点难点。

在ap1000核电机组依托项目实施过程中,他负责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自主化设计。为应对美国核管理委员会(nrc)对美国ap1000钢板混凝土屏蔽厂房审查延期,他带领团队自主设计依托项目屏蔽厂房结构,将屏蔽厂房筒身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并采用组合锥形屋面结构,完整分析了屋顶3000吨水箱地震响应,解决了核岛结构抗震分析等技术难点,保证了三代ap1000技术引进和项目土建工程的顺利实施;负责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“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400的核岛厂房布置及抗震分析”等重大专项科研课题攻关,作为课题带头人,他重点攻克了抗飞机撞击技术、大型结构模块化技术、钢安全壳极限承载能力技术等关键技术的难点, 保证了示范工程设计的顺利完成。

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关,葛鸿辉及其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——跑图书馆、泡期刊网、找大学老师、找相关领域研究的同学,只为了收集半页纸的资料;请专家、开小会、外出调研,只为了获得一丝思路;一次次争论,千百遍调试,只为了确定一个参数……正是他这种对科研事业的认真和严谨,对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,使得团队成员在榜样的影响下个个都鼓足了干劲,积极地面对各种挑战,他的团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。团队里的年轻人,开玩笑地说,我们跟着葛总干,“痛并快乐着”,痛是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能力和心理的舒适区,去迎接各种挑战;快乐是因为在这样的领导带领下,在这样的团队中,我们可以看到不断进步的自己,不断地为自己和团队所达到的新高度而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。

在这种严谨而又开放的环境下,葛鸿辉率领的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,多项成果处于国内首创或国际领先地位。此外,他还积极搭建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交流平台,他参加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(asme)中国规范工作组,主持了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(asce)与中国土木工程师大会核能分会场等国际会议,推进与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地震安全中心建立长期合作项目,使院核电结构设计及抗震分析技术不断创新,确保工程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持续提升。

“无论时代如何改变,只要秉承‘鲁班精神’,坚守初心,将敬业、执着与创新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。”葛鸿辉一直为土建领域的发展做着自己的探索和努力,在前进的道路上,他既是一位勇士,敢拼敢闯,又是一名高瞻远瞩的指挥者,以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指引着专业的发展方向。核电事业的发展,是一个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,在这过程中,他和团队中的同事们,一步一个脚印地“上下而求索”,为核电事业的进步,倾注着自己的心血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关闭